2023年11月8日星期三

评论 | Apple 和 Google 垄断下移动手机软件的二元选择

Apple 和 Google 垄断移动手机软件的结果就是,开发者和钱都往 Apple 那里走,软件很精致,体验也很好,应用生态更丰富,Apple 也有动机去封闭和限制,你做一个操作都要绕弯。关于 iOS 系统的限制:比如你试试看在 iOS 的 Gmail 或者 Outlook 里面发一封带附件的邮件,会有很多麻烦。我之前在 Outlook 里面想发一封这样的邮件,一直出错就放弃了,用 Android 上面 Gmail 直接就发出去了。

跟 iOS 相比,Google 的系统更加自由和开放,一些地方更加直观和简单,没有限制,但是你要面对更差的软件和生态 - 独立开发者更习惯在 iOS 开发软件;开发者不习惯在 Android 开发独立应用,用户也没有为独立应用付费的习惯。

iPhone 在北美相当流行,年轻人甚至会排挤使用 Android 系统的人。原因是 iPhone 在最早期制作很高级,软件更加精致。品牌形象树立起来以后,iOS 就变成了有品位的、有格调的系统,Android 就变成了廉价的、没品位的系统。即使后来 Google 做了 Nexus 和 Pixel 手机,Android 跟 iOS 在体验上的差别逐渐拉近,用户依然会先入而主地认为 iOS 高级、Android 低级。

而人的弱点就是会为了一些满足自己的东西去放弃自由和独立。比如为了 iPhone 的体验和精致,就放弃了手机的数据所有权和控制权。比如为了 Instagram 的网红和滤镜,就放弃了保存图片的能力。为了在 Twitter 发微博客,就放弃了导入导出内容的权利。

同样,Apple 一直的让用户做的选择就是,为了美观和精致你能牺牲什么?你牺牲了通过数据线导出内容的能力。你牺牲了换电池或者拆机修理的能力。你牺牲了让设备绕过商店直接安装软件的能力。你牺牲了光驱,牺牲了 3.5mm 耳机孔,你牺牲了不用转接口听音乐的能力。你不是消费者而是在服美役,你是数字产品进化的奴隶。

不仅是这样,它还把这种让渡权利变成了一种美德。没有人再会问,我的 3.5mm 耳机孔呢?Apple fanboy 会说,“我有 AirPods 了还要什么有线耳机,我感谢 Apple!”甚至他们还会为抽成 30% 的 App Store 说好话,认为没有这个商店垄断软件入口,iOS 就要被垃圾和盗版软件毁掉了。

苹果恨不得把所有东西都做成他们专有的,抹除掉任何通用的接口。CD 光驱,耳机孔,USB 接口,甚至 web 网页。其实 Safari 一直就在限制他们设备上网页的渲染能力和效率,因为 Web 是开放协议,苹果希望开发者把功能放到 App Store 里面只供 iOS 用户,而不是放到 Web 上面给所有人用。苹果是邪恶的。

如果有一天他们建成了一个和互联网隔绝开来的苹果围墙花园,他们会假装互联网从来不存在,他们还会说自己发明了这一切,好像这不是归功于互联网一样。

其实微信的发展本来就是跟 iOS 学的。毁掉 web,然后在自己的系统里面重建一个内部互联网,假装自己发明了这一切。

2023年11月4日星期六

微信真的是 super app 吗,以及什么才是 super app

马斯克对于 Twitter 的改名和他对于让 Twitter 成为 super app 的愿景是过去几个月经常被提到的新闻。他在收购 Twitter 之后就希望效仿微信,把 Twitter 打造成一个具有聊天、支付等多场景使用的超级应用。这里的问题是,微信所代表的“超级应用”究竟是什么?

微信最早的“超级应用”特色是它本质上是一个结合了支付功能的聊天应用。微信在中国流行开很大程度上归功于 2015 年腾讯与春晚的合作 - 当晚110万人次参与微信联合央视春晚的“摇一摇”红包活动。微信借用了华人文化里面的“红包”传统;很多人开始在群聊当中发随机红包,这样微信支付靠社交关系推广开来。在线下场景,微信支付利用二维码来完成支付或者转账。这种支付方式在几年之间迅速普及,微信支付可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成功的线下支付应用。

实际上微信在很大程度上借用了苹果 iOS 的许多功能。比如视讯通话功能是模仿 FaceTime,位置共享功能是模仿 iMessage 的 pinned location。

英文媒体会称赞用户可以在微信里面订餐、叫外卖、打车、订票,但实际情况是,在“小程序”出现之前,这些功能要么不存在,要么体验很差。订餐订票往往只是存在于商户在微信的公众账号首页的一个网页链接,转向一个用内置浏览器打开的 HTML 网页 - 微信并不托管这个网页,但这个网页往往嵌入了微信的 API,用于支付和显示一些内容。而在线下场景,商户和各种机构习惯了显示二维码来让用户订单订票 - 一方面,微信在很多年当中是唯一一个可以扫描二维码的流行应用(除了支付宝);另一方面,微信是一个自带支付功能的应用。

这里的问题其实也有很多 - 微信内置的浏览器渲染网页非常慢,至少比 Chrome 慢很多;在移动网络下,访问一个有许多静态资源的网页本来也会很慢。它跟微信的结合也很松散,如果要从公众账号进去,找到那个链接其实是很麻烦的。它跟微信的结合也很松散,如果要从公众账号进去,找到那个链接其实是很麻烦的。总之,这是一个很不理想的方案。

微信小程序其实是希望取代一部分自托管的网页,但问题是小程序依然基于 HTML,且每次访问都要重新加载 - 它依然非常慢,每次打开几乎都要等几秒钟。

用微信来完成订票订餐的意义是什么?假设在医院预约机器上,如果没有二维码跳转网页服务款,他们可能需要提供 POS 机来完成付款 - 这显然更加快,但是成本也更高。对于景点,买票一般要去买票窗口办理,或者通过类似 TripAdviser 这样的网站进行售票(中国可能是美团或者携程等票务网站)。

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方面微信的流行程度和社交关系带来的粘性导致它的优先度高于其他应用,另一方面微信支付对商家来说足够便宜和方便部署,使得 POS 机的必要性减低了。

用户也会因为各种原因不愿安装商家自己的应用(比如使用场景是一次性的/低频的),而在微信当中关注一个公众账号或者使用一个小程序并不会占用手机的空间。把自己的应用嵌入到微信这样的平台,既可以保证用户可以使用自己的服务,又可以保持他们跟用户之间保持关系。

使用微信订票订餐在另外一方面是因为网站在中国的弱势。中国大多数商户或者医院的网站建设一直很糟糕,也没有服务的接入。百度在手机端的存在也受到其他几家公司的挑战,而 Google 在移动端一直很强势。确实如订餐这样的操作本就应该在 app 内完成,但是中国的情况是无论何种操作,商户都喜欢通过微信发送通知,或者让用户在微信公众账号里面完成,即使这并不适合在这里完成。观看讲课影片、收听音频节目,填写问卷,这些操作不应被限制在微信里面完成,在网页当中做,更加方便也更加快。但是很多商户为了节约成本都会这样做,而网页变成了一个 afterthought。微信公众账号变成了这些商户,机构或者自媒体的最主要入口,甚至唯一入口。而他们对微信公众账号的“滥用”进一步让微信成为了不可取代的“超级应用”,而这可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台湾央行行长:特朗普政府不太可能对台实施经济惩罚

路透社:台湾中央银行行长杨金龙于11月14日表示,他怀疑即将上任的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政府会对台湾实施惩罚措施,理由是台湾在半导体产业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尽管特朗普曾指责台湾抢走了美国的芯片业务,并提议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杨金龙强调,台湾制造的半导体和科技产品对美国供应链具...